【區區有聖堂】海員宗會聖伯多祿堂(上) 漂洋過海的心靈綠洲

期數
4232期
刊登日期
2025.03.28
主曆
2025年03月30日 四旬期第四主日

本頁圖片/檔案 - kkp10-11_1200按圖放大

共用圖片/檔案 - 區區有聖堂教友海員在遠洋貨輪上工作,往往要經歷接近一年的與世隔絕式生活,他們最掛念教會的禮儀,故此登岸後紛紛把握機會,前往聖堂參與彌撒及祈禱,為乾枯涸竭的心靈灌注力量。

雖然聖灰禮儀日( 35日)已過,但海員宗會聖伯多祿堂主任司鐸蘇偉楠神父( Valan A. Arockiaswamy)仍在聖堂內放置聖灰,讓錯過了聖灰禮儀的海員領受後,滿懷信心迎接基督的復活。

身兼港口專職司鐸的蘇神父每週跟其助理關仲華執事分頭探望海員,他們於過去10多年間,攀爬至少兩層樓高的繩梯登船,與海員一起祈禱及聊天,邀請教友前來聖伯多祿堂;有時亦會送上物資,服務對象不分宗教。

「走出去」的牧民工作

「我於聖灰禮儀日登船探訪一名印度籍海員,他來自孟買,其堂區神父剛巧是我的修院同學。海員有時會邀請牧者祈禱或送上祝福, 這位同鄉便請我祝福他,他亦為我祈禱。簡單如一個祝福,對海員而言非常重要。」蘇神父曾為當日忘記攜帶聖灰而懊惱不已,他喜見其他前來聖堂領聖灰的海員,安心回到船上善度四旬期。

蘇神父表示,不少菲律賓籍海員都是虔誠的教友,倍加珍惜神父的探訪,「一名前來聖伯多祿堂的菲律賓籍海員,曾於家鄉擔任輔祭,他在行船半年多期間,從未遇上神父登船探訪,直至停泊香港⋯⋯當我快要離開貨船時,恰巧遇上他。他為遇上牧者歡欣不已,急於邀請我降福,並為其家庭祈禱。」這位菲籍教友更即席為蘇神父獻唱作為報答,讓蘇神父深深感受到海員的熱情。

發掘新的服務模式

海員宗會曾駐於尖沙咀中間道的「海員之家」超過半個世紀,並曾與聖公會共用海員之家裡的聖伯多祿小堂。隨著海員之家於2018年重建,海員宗會把聖伯多祿堂遷往佐敦繼續服務。

雖然海員宗會及聖堂決定不回歸即將完成原址重建的海員之家,並已於去年與聖公會的海員之家及海員事工終止合作關係,但與不同基督宗派之間的海員牧者仍保持友好關係,蘇神父解釋,「我們的服務互不競爭, 而海員宗會的焦點是靈性關顧,海員宗會近年跟香港國際海員服務中心展開合作關係,我們於葵涌的碼頭上船,暫時不用爬繩梯。我們在中心的幫助下,更容易接觸海員。」

蘇神父於2007 年接替艾生恩神父(Josse Henri Nijssen, CICM2022年安息)擔任港口專職司鐸前,從未聽聞過海員宗會的牧民工作。他上任後察覺到,海員是社會上被遺忘的一群,雖然他們對經濟貢獻良多,但其身心靈的需要卻被社會忽略,「香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港口之一。我們希望讓海員知道:如果你需要服務,香港必定有你的安頓之所。」

「不少外籍的海事從業員在香港落地生根,部分人會前往聖伯多祿堂參與彌撒。」蘇神父表示,聖伯多祿堂的教友包括菲籍人士、本地人、遊客及海員,「這間聖堂見證了種族和諧⋯⋯我們就像一個大家庭。」

聖伯多祿堂的裝潢陳設沿用尖沙咀海員之家舊堂的設計,以海洋為主題,帶出教友同舟共濟。深藍色的地氈象徵汪洋,聖像畫及十字架帶出海員在於基督的引領下平安抵岸。

聖堂的聖水池及銅鐘等物品是船隻物資,並來自舊堂,聖堂傳承前人的使命,繼續在香港成為海員的心靈之光。


 編輯 Catherine Wong / 採訪 Joseph Tang / 設計 Andy Won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