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有聖堂】海員宗會聖伯多祿堂(下) 「走出去」的聖堂
按圖放大
在遠洋貨船上工作的海員至少要在無垠的大海漂泊半年,待貨船泊岸,才能離開狹小的船艙回家去。遇有同袍離世,即使身心傷痛亦難以排解。港口專職司鐸蘇偉楠神父(Valan A. Arockiaswarmy)每週登上貨船探望海員,為離世的海員舉行追思彌撒,讓情緒鬱悶難抒的人釋放哀傷,呼吸聖神的煦風。
位於佐敦的海員宗會聖伯多祿堂專為海員服務,蘇神父「走出去」,為無法上岸的海員送上關懷,「雖然海員不一定喜歡牧者登船探訪,而我過去曾多次被拒絕、被責罵⋯⋯ 但海員歡迎牧者前來主持追思彌撒,他們各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仍同心參與天主教禮儀。」
「我得悉一位自己早前剛探望的海員不幸離世了,便為他舉行追思彌撒。」蘇神父從海員身上感受到深厚的手足情誼,讓他們更積極去陪伴「外邦人」。
多元中展現包容
蘇神父履行海員宗會在各港口牧養海員的使命,服務對象不分宗教信仰,而每一次相遇,造就了一次宗教交談, 「有一次,我在船上為海員舉行彌撒,當中有許多巴基斯坦人及印度人,亦好像有土耳其人。一名穆斯林安靜地參與彌撒,跟教友海員一起跪下,虔誠祈禱,我們互相介紹後, 他才明白彌撒的意義,並為自己誤領聖體而感到抱歉和難過。」
來自印度的蘇神父體會到海員遊歷多國後,培養了一份虛心認識外國宗教與文化的胸襟,喚起他作為聖言會傳教士的共鳴,「我們走到前線服務,關心仍未成為基督徒的人,並接觸其他宗教的信徒—大部分海員也不是基督徒,他們來自不同的文化和宗教,說不同的語言。雖然牧者難以跟他們深入探討信仰,但登船探訪為他們播下了信仰種籽。我希望種籽最終會發芽生長。」
包紮身心的傷口
關仲華執事擔任蘇偉楠神父的助理,跟他分頭登船探訪海員。他善用自己退休前擔任急症室護士的經驗, 協助患病或受傷的海員,「昔日在急症室服務時,曾目睹一名海員幾乎斷掉手指,只剩少許皮肉相連⋯⋯我們會勸說傷勢嚴重的海員留醫,但大部分都不願意,護士只能盡力為他們清洗傷口。」他參與海員牧民工作後,有時亦會為受傷的海員清洗傷口,及作出基本的護理,讓無助的海員感受到溫暖。
「刻下我會為海員提供治療建議,鼓勵他們前往醫院⋯⋯ 如果情況非常嚴重,海員可以聯絡公會或向我們求助。」他表示,半年前遇上一名掉進水缸而頭部受傷的海員,「他非常擔心自己的傷勢,他曾經入院⋯⋯ 他打電話給我,我便登船慰問,跟他聊了一會兒,我便建議他在有需要時再次入院求醫。」最終船長讓該名海員休息,海員的心情亦平伏下來。
負責海員牧民工作的教會團體於每年七月的第二週慶祝「航海主日」,鼓勵基督徒為海員祈禱,並支持海上牧養工作。蘇神父與關執事表示,海員宗會在海員人數較多的國家,開設海員子弟學校,以支援相關家庭,蘇神父及關執事盼望教友於禧年內,能體察海員離鄉別井之苦,與他們共負一軛。
編輯 Catherine Wong / 採訪 Joseph Tang / 設計 Andy W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