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裡尋祂】朝聖者遇上接待者〔作者︰陳永超〕

期數
4234期
刊登日期
2025.04.11
作者
陳永超
主曆
2025年04月13日 基督苦難主日(聖枝主日)

共用圖片/檔案 - 眾裡尋祂悉逢今年是聖年,在各國很多信友,都參與朝聖的活動。除了到海外朝聖外,我們香港教區也有九所朝聖的聖堂讓信眾參與朝聖的旅程,成為朝聖者之一。我在這一個月間就有兩次機會去到大嶼山的聖母神樂院朝聖。在朝聖的過程當中,我發覺自己一方面是朝聖者,但同時也是接待者。前者,很明顯地,因為我是被隱修院的修士們所接待的朝聖者;而後者,則是因為有其他的朝聖者比我遲去到這個地方。所以在某程度上,我也會參與一些基本的接待服務,諸如指出洗手間或是休息的地方,讓他們安頓下來,或是指引路徑,讓他們找上該接觸的人。

原來我也能夠短暫地作為接待者,在朝聖的旅途中,去服務朝聖者。這個經驗,讓我回想反思:古時,早期的朝聖者們,其實就是與自己所信奉的神保持關係,自身經驗被召喚的那個時刻,那個地方, 回到這個信仰的根源,願意再次與神相遇。無論是猶太人過時過節上聖殿,或是早期基督徒回到耶路撒冷訪尋耶穌的足跡所及之處。這些都是朝聖者的心意,願意回歸信仰的根源與其立下更深厚的關係。耶穌基督的信仰開始被傳播後,曾去到遙遠的地域。那裡的信徒也希望能夠處身在主耶穌曾生活過的地方,並去探究主復活的墓穴。他們便從四方八面跨越千山萬水去到耶路撒冷,這就是早期基督徒的朝聖者。後來,由於遇上宗教逼害,不少的聖徒遷移去較遠的地區生活, 避免災難,並同時廣傳福音的喜訊。而後世的信徒,也去到他們的地方紀念他們為信仰所作出的犧牲和奉獻,而漸漸形成另一些朝聖的途徑和目的地。

今天,我們在香港有九所聖堂被定位朝聖的地點,但實在朝聖不在於所去的地點,而在於所尋找的對象,即天主。所以我們的朝聖旅程也是非常重要的,朝聖者的生命,其實就是整個的朝聖旅程。我們在生命不同的位置,也會遇上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當主耶穌與我們相遇時,我們可以是被接待,亦可以是我們去接待主耶穌。因為祂仍然與我們在這個旅程當中同行。幾時,我們與其他的朝聖者遇上,彼此幫助大家,在心中找到主及與主相遇的時刻,我們每次也真正成為朝聖者及接待者。幫助每一位朝聖的人,包括自己與主更為接近。所以無論我們是在工作的場所、或是與朋友的相聚、在聖堂或是其他的場合,幫助人遇上神,尋找到基督,信仰的根源,我們也是這個朝聖旅程中的朝聖者和接待者。

* 本專欄每月首主日由周守仁樞機執筆,其餘主日由四位副主教(夏志誠輔理主教、蔡惠民神父、甘寶維神父、陳永超神父)輪流執筆。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