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與天主創造失聯:反思「大自然缺失症」
「其實,自從天主創世以來,他那看不見的美善,即他永遠的大能和他為神的本性,都可憑他所造的萬物,辨認洞察出來,以致人無可推諉。」(羅一20)聖保祿宗徒在羅馬書中的這段話提醒我們,天主透過祂所創造的一切,向我們展現祂的智慧與美善。然而,當我們日益沉浸在人造的環境中,與自然漸行漸遠,便如同蒙蔽了心靈的雙眼, 難以領略天主在萬物中的臨在,個人的靈性成長也因此受到潛在的限制。
早在2005年,美國作家理查.洛夫(Richard Louv)便在其著作《失去山林的童年》(Last Child i n t h e Woods )中提出了「大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的概念。這並非嚴謹的醫學診斷,而是洛夫敏銳地觀察到當代兒童戶外活動時間顯著減少的現象。他認為,這種與自然疏離的轉變,可能導致一系列行為和心理健康問題, 包括注意力難以集中、感官發展受限、壓力水平升高、情緒波動增加以及對自然界的認識不足。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疏離也可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對自然的尊重、珍愛和維護意識,阻礙永續發展的實踐。
年初,香港衞生署公布的學童周年健康檢查結果,也印證了這種令人憂慮的趨勢:小學生超重問題持續存在,低年級學童視力下降。究其原因, 疫情期間兒童養成的運動量不足或缺乏戶外活動的習慣尚未得到有效改善。即使復課後學校的運動量有所提升,但在假日或長假期,孩子們的運動量仍然偏低,傾向於長時間留在家中,鮮少進行戶外探索。這或許與父母的忙碌有關,又或是過度重視學童的學業成績而相對忽略了戶外活動的重要性。而到了青年階段,過度沉迷網絡的問題同樣不容忽視。2024年底,一項青年研究調查指出,香港青年的平均上網時間遠超衞生署建議的每日三小時。在227份問卷中,高達八成的受訪者表示每日花四至六小時甚至更多時間觀看短片、玩遊戲等。
缺乏對自然的親身體驗和深刻認識,無疑會削弱我們感知天主創造之美的能力,感恩之情也可能隨之減退。更重要的是,天主在創世之初便賦予人類管理和照料受造界的責任(參創二15)。「大自然缺失症」 所導致的對自然的疏離和漠視,使我們難以真切體會生態系統的脆弱與珍貴,更難以積極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近年,香港的都市發展不斷向城市邊陲的綠化地帶和農田擴張,城中的石牆樹和古樹也面臨威脅。這種與自然的疏離,讓我們容易對這些發展可能帶來的深遠問題視而不見, 對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喪失等環境危機的迫切性缺乏切實的感受,也難以深刻理解這些危機對弱勢群體所造成不成比例的影響。
面對「大自然缺失症」所帶來的多重挑戰,我們應以實際行動回應天主的召喚,從重新建立與天主創造的連結開始。親近大自然、走入大自然,並非一定要跋山涉水,即使只是走出緊閉的房間,到附近的市區公園、欣賞屋苑中的樹木, 都是接觸自然的有效途徑。在與大自然接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從認識動植物的名稱開始,了解社區的地形景觀,甚至用心感受氣象的細微變化,與自然展開無聲的互動與對話。相較於室內的虛擬社交場合,戶外活動也提供了更多與真實世界中的人相遇交流的機會。這些源於大自然的體驗,是天主賜予我們的珍貴禮物(《在真理中實踐愛德》通諭#48),是冰冷的螢幕上虛擬互動永遠無法取代的。讓我們走出室內,重新投入天主所創造的美好世界,在自然中尋回身心靈的平衡,並肩負起照料受造界的責任。
教區全人發展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