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以慈悲心體驗共融 鍾秀娟修女
![]() |
![]() |
![]() |
「福音中說要如同天父那樣慈悲(參路六36 ),這些年來我培養了一份慈悲心,以祂的大愛去愛所有人……天主讓我經驗祂所創造的多元世界,更加理解怎樣接納差異,也看到祂在不同文化中的臨在。」嘉諾撒仁愛女修會(下稱「嘉諾撒會」)的鍾秀娟修女在非洲多國服務接近20年,以「有福」來形容自己多年來的生活,既生於香港這片福地,又能遠赴地球另一端認識不同的民族,真正體驗教會的多元共融。
鍾修女出生於公教家庭,在六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五,於嬰兒時期領洗。就讀於天主教中學的她,初中時在教區舉辦的聖召講座中首次認識聖召,「覺得當修女也不錯。」後來她的大姊加入安貧小姊妹會當修女,在安老院服務。鍾修女前去探望及當義工時留意到,以往在家中不常做家務的姊姊,竟在照顧長者時顯得很快樂,該處其他修女也全都面露笑容,「於是我心想, 修女的生活為何會如此快樂?」
中七畢業後,她在柏立基教育學院唸書,認識了一名嘉諾撒會的意大利籍修女,對方在她畢業時著她應徵修會屬校的空缺,最後她順利到該校任教。她表示,「第一年當老師,收入不錯、生活穩定,聽已婚同事聊起家庭生活,也好像很好。但奇怪的是,我心裡總好像不滿足,欠缺了一些東西。」後來學校的年青修女邀請她參與聖經分享等聚會,漸漸令她意識到,修道生活更適合自己,便加入嘉諾撒會。
不要妄下判斷
鍾修女在1997年矢發永願,於2000年到埃及開羅學習阿拉伯語,並在課餘時到堂區接觸和服務從蘇丹逃到當地的難民。她直言對埃及的第一印象不佳:「這是我第一次離開香港到外地, 沒想到埃及這麼古舊,樓宇和街道破落,周圍滿佈垃圾,車輛亦舖滿塵埃,環境跟香港截然不同。」她又謂,當時人們仍會以售賣「飛機欖」的方式販賣物品,又喜歡隨街「吐口水」,自己曾不幸「中招」,更在街上被樓宇傾瀉下來的水弄髒身穿的白色會衣。
然而,她在當地體會到天主教會的普世性, 加深了對東方禮教會及禮儀的認識。她舉例指, 他們聖堂的燈光和聖像佈置較著重靈性感知,又會讓嬰孩領聖體,從小領受天主的恩寵,透過整體氛圍培育其宗教經驗。她表示,這些經驗讓她理解,凡事不要急於作判斷,「當你離開熟悉的環境,看見不同的事情,可能會不習慣和作出批評,但其實過程中才會看到自己的不足,以及別人有甚麼值得效法的地方。」
其後,鍾修女先後到蘇丹、肯尼亞、烏干達等地服務及進修,及在坦桑尼亞進行培育工作, 當地熾熱的禮儀氣氛令她印象最深刻:「彌撒時聖堂擠滿了人,唱歌跳舞,他們很有音樂感,會用不同大小的樂鼓打節奏,不論年紀也會隨鼓聲舞動身體,很熱鬧、很有慶祝節日的氣氛,那份喜樂很能感染到人。」她也在貧窮的教友身上看到他們對天主的信靠,重視心靈上的滿足,不會因物質生活上的匱乏而怨天尤人。
讓人愛慕耶穌
她笑言,「傳教」一詞或許會嚇怕別人,「好像強逼他們接受教理,硬生生要他們加入某個組織。」她認為會祖聖瑪大肋納嘉諾撒所言,修會應「讓人認識及愛慕基督」(make Jesus known and loved)更加恰當,「我們要用各種方法與別人保持良好關係,及向他們介紹耶穌,當他們知道有一個這樣的好人,自然會希望更認識他, 成為他大家庭的一分子。」
鍾修女離開香港接近20 年,近乎無間斷地在非洲服務,最後於2019 年回港,協助修會處理內部行政工作。她表示,初進修院時沒有想過會離港這麼久。昔日她還未發願時,曾在培育活動中抽到書籤,「上面寫著會祖的說話,大意是修會精神是要到不同地方侍奉天主,無論該處有多遠。」她深信天主對每個人也有最好的計劃, 將來的路會怎樣走,仍需看天主的旨意,但坦言自己較喜歡陪伴和聆聽青年的服務。(黎)
- 01 鍾秀娟修女(最前排左二)在坦桑尼亞與青年及嘉諾撒在俗會成員聚首
- 02 鍾修女( 左一)在肯尼亞修讀培育及靈修課程時與同學聚會
- 03 鍾修女(左)在埃及金字塔前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