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之歌】 「菲」常遊學團(三)〔作者︰ 羅敬業〕
來到菲律賓EAPI學習,第一個感覺是「四海之內皆兄弟」,六十多位參加者,包括:神父、修女、修士,來自五湖四海,遍佈五大洲。歐洲的,有西班牙;美洲的,有美國、加拿大;亞洲的,有泰國、越南、緬甸、老撾、南韓、菲律賓、中國、香港、馬來西亞、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斯里蘭卡;非洲的,有肯亞、烏干達、尚比亞、迦納;大洋洲的,有巴布亞新幾內亞、庫克群島、澳洲、所羅門群島、薩摩亞。某些地區,可能旅行或朝聖的時候,有機會踏足;但也有某些地區,只是聽過名字,卻從來沒有機會跟他們接觸。但就在這裡,讓不可能的成為可能, 因天主之名,彼此相聚在一起,互相認識,一起學習,一起生活和祈禱。值得一提的,是本屆的成員,人數最多的,是來自越南的神父修女,其次是菲律賓、印度和孟加拉。其中,跟筆者比較投契的,是孟加拉籍和緬甸籍的神父。
雖然語言不通,但大家很快就相熟起來,因為學院用不同的活動,打破彼此的隔閡。在第一週的學習,除了迎新儀式,每人自我介紹之外, 亦安排我們參觀大學校園、出外參觀菲律賓的名勝古跡,更安排集體遊戲,務求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參加者,在短時間內混熟起來。
在課堂上有許多交流和協作的機會,以增進彼此的認識,最難忘是要用短時間去介紹和認識不同地區如何表達「你好」、「多謝」、「天主」。對筆者來說真是一項大挑戰,為甚麼?因為自出娘胎以來,從未學習過粵語的拼音。相較其他地區的同學,他們可以輕易用英文拼出「你好」、「多謝」、「天主」的發音。更何況,香港人跟別人打招呼,其實甚少用「你好」,有禮貌的會用「Hello, Hi」、「早晨」,比較粗魯的,只是一聲「喂」,或用揮手代替。
課堂以外,也有許多交流的機會,在早餐、午餐、晚餐不斷交談和分享。這個時候,大家就化身親善大使,介紹和推廣自己的文化和習俗。越南的同學,尤其喜歡問:「你去過越南嗎?」然後力邀對方有機會一定要到越南參觀。筆者也化身香港大使,「說好香港故事」,因為他們最感興趣:香港是國家嗎?有宗教自由嗎?香港教區,是否受制於政府?每次都要花費一番唇舌解釋。他們最驚訝的是,香港這小小彈丸之地,竟有這麼多天主教徒,但教區卻只有一個。
執筆之時,適逢聖週,有八天的Holy Week Break,意味著課程已經完成了一半,同學可選擇留在菲律賓或回國度假。筆者選擇留在菲律賓,畢竟能夠在他鄉度聖週和復活節也是一種蠻有意思和難得的體驗。在此遙祝各位讀者復活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