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孩子的吶喊

期數
4238期
刊登日期
2025.05.09
作者
Pam
主曆
2025年05月11日 復活期第四主日

共用圖片/檔案 - 明愛本頁圖片/檔案 - 14A_500童年,本應是充滿快樂和無憂無慮。然而,現實卻讓許多孩子的童年蒙上陰影。很多時候,家長抱怨自己孩子不夠聽話,情緒波動大,經常發脾氣,甚至出現各種情緒行為問題。家長容易指控孩子就是問題的根本,但卻忽略問題背後,孩子正默默承受著童年逆境經歷(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帶來的創傷。他們的心聲和需求,常常無法被真正理解。

孩子的吶喊,表面看來只是一句句稚嫩的抗議,但實際上是他們心中無法言喻的孤獨與無奈。他們可能在家庭中面臨著親密關係的斷裂,父母的爭吵或分離,家庭成員的精神健康問題,甚至是虐待或忽視,這些都影響著孩子的情感發展。童年逆境經歷如同無形的枷鎖,禁錮著孩子的心靈,扭曲著他們的認知。他們或許表現出攻擊性,實則是在宣洩內心的恐懼;他們或許顯得孤僻沉默,實則是在保護脆弱的自我。這些情緒行為問題,並不是孩子的錯,而是他們在逆境中求生的本能反應,更是他們正在向這個世界發出的微弱求救信號。

現實生活中,許多家長對孩子的情緒反應採取批評的態度,關注往往停留在孩子行為的表面,卻忽略了這背後深切的心理需求與情感苦痛。我們在控訴孩子前,實在需要先反思,孩子的吶喊背後,到底隱藏著怎麼樣的情感需求。

學前單位駐校社工正是這些孩子的守護者。他們傾聽孩子,解讀孩子的行為密碼,為他們搭建通往理解的橋樑。駐校社工會為孩子作出評估及提供適切的介入,透過創設安全的環境,透過遊戲治療,鼓勵孩子用遊戲分享自己的故事。這樣的關懷和被接納對孩子來說,是無價的。

然而, 僅靠社工的力量遠遠不夠。改變,需要從家庭開始。駐校社工為家長提供輔導,幫助他們認識自身行為對孩子的影響,學習正向的教養方式,改善家庭氛圍。透過親子工作坊、家庭治療等介入,引導家長與孩子建立安全依附關係,為孩子營造充滿愛和安全感的環境。

孩子的吶喊並不是對父母的反抗,而是他們渴望被理解和愛。只有當社會能夠重視並理解這些孩子的需求,吶喊聲音才會熄滅, 「行為問題」才會減退。每一位孩子都值得擁有快樂而被愛的童年,讓我們停下匆忙的腳步,傾聽孩子的吶喊,正視童年逆境經歷帶來的挑戰,用愛和行動為他們創造晴朗的天空。

明愛家庭服務共有三隊學前單位社會工作服務,為48 間學前單位提供專業服務。我們重視幼兒的全人發展,倡導融和的家庭關係,讓幼兒從小培養正向思維和品格。駐校社工與家校合作建立健康家庭,培育下一代。

明愛學前單位社會工作服務網頁

本頁圖片/檔案 - 14A網頁QR

面書Facebook

本頁圖片/檔案 - 14A面書QR


  • 圖:孩子的吶喊相片

明愛家庭服務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