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有聖堂】石澳天主堂靜修舍(上)寧靜的家外之家

期數
4239期
刊登日期
2025.05.16
主曆
2025年05月18日 復活期第五主日

本頁圖片/檔案 - 10-11_1200

共用圖片/檔案 - 區區有聖堂不少人會在星期天早上到石澳遊玩看海,好不熱鬧;但若從巴士總站沿石澳村道及石澳山仔路往前走約10分鐘,便會看見聳立於一座白色小建築物之上、金光閃閃的巨型十字架,標示著石澳天主堂靜修舍(下稱「靜修舍」)的所在地。內裡的小堂每星期舉行主日彌撒,讓教友遠離假日人群,靜心參與。在該處擔任靈修指導的加爾默羅會吳成開神父(David Tristianto)解釋,靜修舍的外型像一艘方舟,金色十字架既代表天主的榮光,也提醒我們要以祂作為生命中的錨。

隸屬赤柱聖亞納堂區的靜修舍於1955 年建成,初期名為「中華真福致命堂」,於2000年改稱「中華殉道諸聖小堂」,早年為剛調派來香港的傳教士提供住宿,後來開放予公眾作靈修退省之用,在2005 年正式改名為「石澳天主堂靜修舍」;小堂入口仍懸掛著中華殉道諸聖的畫像。

聖高隆龐傳教女修會曾於2003年接手管理靜修舍,至2016年修會結束在香港的服務,便由來自印尼的加爾默羅會會士接棒負責靈修指導的工作,當時卓金祥神父(H.H. Purwanto)把每月舉行一次的主日彌撒, 改為每星期舉行。現時除了來這裡靜修的人士,每星期約有15-20名教友來小堂參與主日彌撒,以外籍人士為主。

予人平安的景緻

吳神父認為,小堂最大的特色之一是「背山面海」, 能讓參加彌撒的教友,「得到內在的平安,同時與天主結合。」Wilma Komala 以往陪同母親在九龍區的小堂參加彌撒,喜歡小團體友善的人情味。母親離世後,她改到港島一些較大的堂區,坦言不太喜歡人多擠逼的環境,約七年前開始來靜修舍參禮,並協助讀經, 「坐在這裡看著海景,感覺很舒服,參與彌撒就是為了得到這份平靜。」

「海岸景觀在十字架和祭台後方,正好反映所有東西都是天主的創造,很捧呢。」居住在堅尼地城、每星期遠道而來的Ilo 說。他從印尼來香港大學唸書, 最近發現吳神父原來與他來自雅加達同一個堂區,於是到靜修舍參加彌撒。他表示,神父的講道與其生活較有關連,較能觸動他,「這是個關係緊密的小團體,我來這裡才數星期,他們已邀請我參加每月之星生日會,感覺很美好,可說是我另一個家。」

儼如家庭的團體

來自菲律賓的Anna Ambasa10多年前來靜修舍參加主日彌撒,並在友人介紹及培訓後,加入歌詠團。她最喜歡小堂的寧靜,「祈禱的時候,抬頭便能看見大自然,在這種環境下與天主交談,使我感到十分平靜和舒適。」她表示,有些居於附近的同鄉選擇到其他堂區參禮,但她不會花費金錢和時間外出:「歌詠團成員於彌撒後聚在一起,在某成員的住處玩樂及用膳,還會唱卡拉OK,愉快地度過一整天。」

另一名歌詠團成員、同樣已服務靜修舍10 多年的Kris Rodriguez 補充,來這裡參禮的人雖然不多,卻能營造與別不同的氛圍,神父們亦很親切和好客,「我們在這裡好像一個家庭。」她以「平靜、安寧和平安」來形容小堂給她的感覺,能讓她與天主的連結更緊密,並能敞開心扉,虔誠地跟祂交談。

吳神父表示,小堂內眾多信仰標記,有助教友投入及培養與天主的關係,當中較有特色的是懸於祭台後方的十字架,上面的耶穌身穿司祭服飾,有別於常見的苦像;既凸顯他的大司祭身分,也提醒教友步武基督,分擔其福傳使命。小堂中央的白色雲石祭台刻有羔羊標記,象徵耶穌是贖世羔羊,透過犧牲和奉獻來救贖人類。此外,還有由菲律賓教友送贈的耶穌聖心像和納匝肋人黑耶穌像,以及加爾默羅聖母像、修會聖人泰特班士馬神父( Titus Brandsma)的聖像畫、真福八端的墨寶等。


編輯 Catherine Wong / 採訪 Reggie Lai / 設計 Andy Won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