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與科學】信仰在人工智能時代(十): 人工智能的道德責任〔作者︰林偉喬〕
早前我們談及人工智能並不具備道德責任,真正的責任始終在於人類。但如果人工智能系統出現問題,我們應該向誰問責呢?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其系統愈發複雜,決策過程也可能變得不透明,令到追究責任變得困難。尤其當錯誤、偏見或傷害發生時,責任可能變得難以界定。這種缺乏透明度削弱了道德問責的核心原則,而問責制恰恰是基督宗教倫理的重要支柱。
人工智能的開發者、營運者和使用者必須遵守嚴格的道德標準,以確保這項技術服務於公共利益,而不是成為造成剝削或傷害的工具。否則,系統性錯誤會迅速蔓延,不僅在個別案例中導致不公,還會因骨牌效應而擴大, 最終加劇社會不平等。
此外,一些系統的決策過程可能故意變得模糊,甚至掩蓋真相,以逃避責任。這種情況下,人工智能的開發者和營運者可能會逃避他們為社群利益負責的義務。例如,某些自主運作或監管不足的人工智能系統可能在缺乏人為干預或道德審查的情況下,做出影響人類福祉的決策。這不僅引發了對人工智能是否會削弱人類作為創造物管理者責任的擔憂,也讓我們質疑這些系統是否真正符合天主的旨意。
對人工智能進行道德監管
人工智能代表了人類智力和創造力的非凡成就,但我們必須從道德責任和神聖秩序的角度審視它。雖然這項技術能幫助我們解決複雜的問題,但它與人類本質上是不同的。人類反映了神聖的形象,擁有道德能動性和自由意志,而這些是人工智能所不具備的。
作為基督徒,我們有責任確保我們的技術反映出基督的愛、正義和對人類尊嚴的重視。教會在這方面的角色至關重要。我們必須倡導對人工智能進行道德監管,以避免人類尊嚴和創造力被侵蝕,確保技術始終服務於公共利益,並反映出造物主的最終計劃,這一切在基督內得以實現。
• 作者為香港大學理學士(電腦)、美國緬因州聖若瑟學院牧民神學碩士、資深資訊科技專業人員,及40年慕道團導師。
• 本專欄逢第三主日刊出
教區資訊科技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