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之歌】 「菲」常遊學團(四)〔作者︰羅敬業〕
前文(刊於4月20日)分享到,跟筆者最投契的是來自孟加拉和緬甸的神父,不論聚餐的時候經常同席,甚至課堂上也會一起討論和分享。記得有一次,有位孟加拉籍的神父,邀請筆者和他練習彌撒經文的發音。平心而論,筆者自問英語並不靈光,只不過在香港有主持英文彌撒的經驗;但為那位神父,卻是他司鐸生命中的首台英文彌撒,因為在他們的國家,是用自己的語言主持禮儀。感謝他的信任,讓我們藉此機會建立了一份司鐸的兄弟之愛。
有時候飯桌上的分享,也是一個機會了解其他地方的風土民情。記得有一次,一位在巴基斯坦傳教的菲籍神父,問同席幾位孟加拉的神父:「你們有車嗎?」他們搖頭說主教不准許他們駕駛私家車。原來私家車在當地是奢侈品,是富有人家才會擁有的東西,而當地國民,包括教友在內的生活水平都比較貧窮。神父駕駛私家車,會給予教友不良的印象,但他們可以駕駛摩托車,進行牧民工作。相對孟加拉,巴基斯坦的生活較富裕,神父自然能夠有私家車代步。我們又聊起各自地區的神父的生活津貼,由於大家使用的幣值不同,唯有轉換成披索來計算。他們得知香港教區的神父生活津貼比他們的還要多,心生羨慕。筆者跟他們解釋,香港的物價指數比較高,這筆生活津貼,每月都捉襟見肘。
跟他們一起,筆者覺得在香港做牧者,相對比較幸福,因為在某些地區,隨時朝不保夕,甚至喪命。記得在二月的時候,看到一則報道,關於一位在緬甸服務的神父被殺害的消息。眾所周知,緬甸的局勢並不平安,所以筆者由衷欽佩同班兩位來自緬甸的神父,他們在這個艱難的地方生活、服務,充滿各種挑戰,隨時丟失性命,但他們仍然願意裝備自己,前往菲律賓參加這個更新鐸職的課程,為的是將來更好的服務自己國家的信友團體。
在這裡學習,不時有讓筆者鼻子一酸的感動時刻,尤其是看到不同國籍的神父和修女的互動和友愛。在國際上,印度和巴基斯坦經常就邊界問題爆發衝突;但在這裡,印度籍的神父和巴基斯坦籍的修女,沒有被所屬國家的劍拔弩張而影響關係,反而友愛共融,好一幅美麗的圖畫。南亞這個地區的恩怨情仇很複雜,但筆者經常看到的是,來自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蘭卡的同學經常走在一起,烹調和分享食物,超越國界,在主內共融。
執筆之時,修讀Sabbatical Renewal Experience(SRE)的同學, 剛好完成課程,接受派遣,啟程返回他們服務的地方,繼續他們的牧職。跟他們朝夕相處了幾個月,望著他們各自踏上歸程,心情頓感不捨。再過一個多月,筆者也會完成課程,將回到香港,開展牧職新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