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當照顧者的近人
最近看了一套劇集, 名字叫《忘了我記得》,是一套關於父女情和照顧者的故事:一位中年失婚女子,她很愛爸爸,但父親日漸失智, 由開始不記得東西,到患上譫妄症,到身體衰退,她由女兒變成爸爸的母親,在照顧老父之餘,每天都承受著不同的壓力,劇集拍得很細緻動人,也引發了筆者的共鳴。
筆者的媽媽幾年前意外跌傷,一度患上譫妄症,記憶力大減,情緒起伏很大,她試過一天打二十多個電話給我們抱怨投訴,試過三更半夜翻箱倒籠找東西,試過胡亂吃藥,一個本來可親、獨立又健康的媽媽,頓時變了另外一個人,我們都措手不及,要照顧她的起居和醫療,要安撫她的情緒,日常的種種小情況其實都像黑洞,把你身心的精力吸乾。而照顧者的壓力亦不容易被理解,媽媽在一次緊急留醫時,醫護人員說她在他們面前很正常,要她出院,我們多次給醫護人員解釋她對著親人時的不穩定狀況,希望讓她多留幾天,就連陳情書都寫了,這種周旋於醫護和社工之間的拉鋸天天上演,筋竭力疲,而面對至親,作為照顧者的最根本壓力就是,你不能、不捨得、更不會放棄,這種狀況不足外人道。
社會上愈來愈多人關注照顧者的需要,多項調查亦顯示照顧者的壓力如山大。例如聖公會福利協會在2024年11月公布的一項調查,在1,079 份有效問卷中,發現八成照顧者都在60 歲或以上,過半人的照顧年期超過五年,高達八成人表示照顧壓力偏高。
數字只是冰山角
因應問題,政府2023年亦提出了照顧者支援工作,例如支援專線、資訊網、擴展暫託服務網絡等等,特首在2024年的施政報告宣布,研究建立照顧者資料庫,包括年老及低收入照顧者,又擴展「支援長者及照顧者計劃」至全港, 由關愛隊協助辨識有需要幫助的個案。這些服務是否及時,是否能有效深入社區肌里,還待政府努力,但悲劇還在不時發生。
今年5月初,一對七旬夫婦在中環寓所內燒炭自殺,據報道,妻子是長期病患者,需要丈夫照顧。同在今年2月中,屯門蝴蝶邨一名78歲老翁倒斃家中,他44 歲智障兒子伴屍多時,直至屋內傳出臭味才被發現。有傳媒翻查資料,過去三年涉及照顧者的倫常悲劇就至少有14 宗,當中一半不是社署個案。
照顧者長時間承受身體及精神的壓力,那根駱駱背上的稻草,可以是微小到日常生活的小節,所以除了機制上的支援,最重要的還是人, 不妨多點留意和關心你不太相熟的照顧者鄰居, 或身邊照顧者朋友,起碼讓他們在某些時刻,不會感到無助和孤單。還記得5月底一宗3 歲女童伴母屍四天的悲劇嗎?那是由鄰居聽見女孩哭喊後發現的。關心你的近人,也是在回應基督的召叫。
教區全人發展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