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馬鞍山中學學生

刊登日期
2012.03.30

(本報訊)明愛馬鞍山中學以課外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該校校長認為,若學生得到關愛及認同,能更有效發揮其潛能。

明愛馬鞍山中學以「在愛德服務中帶來希望」的精神推出不同活動,讓學生在多元學習環境下成長,校長陳轉寧早前對本報說,學校於一九九八年落成,初期為一所實用中學,至二OO二年提供至中五課程,以文法中學模式運作,及後為配合新高中發展,於O九年設中六課程。

由二OO八年起,該校推出「一人一活動」計劃,要求學生在課外活動中定下目標,從而建立自信心。校長陳轉寧表示,起初活動成效不理想,「學生下課後趕著離開,根本沒有參與意欲。」後來學校聘請教練,以及請來不同體育總會的教練,為學生提供如柔道、籃球、排球、游泳等訓練,加強課外活動的專業性。

陳轉寧說:「為要落實推行活動,規定每個學生都要參與,加上聘請專業導師,學生漸漸由不大願意,變成踴躍參加。」她解釋,學生從活動中取得成績,自然期望能獲得更高成就。「其實只要建立了自信心,做任何事也會事半功倍。」

目前該校設有四十多項課外活動,學生因應興趣及能力揀選,師生關係亦大大拉近,陳認為,「老師看到學生建立自信,以及對學校產生歸屬感,對老師而言是最好的回報。」



獲得認同  開放自己

中四生林惠蘅在中二那年才入讀明愛馬鞍山中學,她直言起初對學校沒有歸屬感,「我是插班生,初時未適應學校的環境,又與同學不熟落,故不願開放自己。」

林惠蘅已連續兩年考獲全級第一,去年參與烹飪班,本學年轉為接受排球訓練。她表示原先很不願意參與課外活動,「每週規定要有一天留校參與課外活動至五、六時,感到很不開心,後來發現這是改變不到的事實,惟有適應。」幸好兩個月後,她與同學漸漸熟落,亦開始慢慢投入,「初來這校時不想與外人接觸,課外活動令我逐步開放自己,同時亦發掘到個人能力,並得到他人認同,才知道原來我也可以做到的。」



發掘興趣  發憤讀書

家在深圳寶安的中三生李斯琪在學校寄宿,週五才回家。她稱,中一時未能適應香港生活,加上不諳粵語而欠缺自信,幸好老師和同學不時糾正她的粵語發音,又嘗試參與課外活動,如舞獅、樂隊、歌詠團,還加入聖約翰救傷隊,「國內很少義工服務,參與制服團隊讓我擴闊眼界。」

李斯琪指出,找到合適的興趣會令人滿足,「我愛不同的嘗試,老師見我跑步成績不俗,便為我安排外間的田徑培訓課程,自信心因而提升。」

另一中三生馬杰良表示,中二以前常常沉默不語,他形容自己是:「一個沒有目標和方向,更加沒有信心的人。」中二那年他入住宿舍,宿舍導師培訓他司儀技巧,還讓他擔任學校司儀,後來發現自己對籃球甚感興趣,現時他除了參與校內籃球隊外,亦接受外間訓練。

談到將來的目標,馬杰良說:「希望能投身國際籃球事業,但我知道這需要有一定的英語能力。」他認為從前內向的他已有很大轉變,他已暗下決心,要朝目標進發,努力讀書。

校長陳轉寧稱,學校過去獲恩人捐助獎學金,藉以鼓勵在學業或活動中取得好成績的學生,本學年開始時捐款尚無著落,老師遂自發籌集資金,最後那位恩人仍繼續捐助,「不少學生來自單親家庭,他們很需要關愛,老師的角色是陪伴他們,鼓勵他們追尋夢想,成為學生發憤的動力。」(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