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鄧鏡波書院校長陳永堅

刊登日期
2012.05.04

(本報訊)香港鄧鏡波書院校長陳永堅投入公教教育多年,亦從事信仰培育,他鼓勵信徒運用自己所長為教會服務:「人常常覺得自己不足,故不敢服務。就是因為不足,才可不斷學習;因有欠缺,才要服務他人。」

「我們不可等到自己完全裝備才去做,若是這樣,便永遠不用做。」陳永堅早前對本報說,信徒不應以忙碌為藉口推卻服務:「天主賞賜我們生命,難道我們只用生命中少許時間獻上給祂也不能?」

目前陳永堅在母校香港鄧鏡波書院擔任校長,又是教理委員會委員,兼任教區教友年專責小組成員,平日亦在聖十字架堂擔任成人慕道班導師。

他說香港人認為自己忙碌、不夠時間,實則是優次選擇問題。「當我們願意付出,自會找到時間去做。」在信仰生活中,他認為應以參與感恩祭和祈禱為先。

在二十八年的教學經驗中,他相信學校是傳揚福音的土壤。「學生在學時可能沒有成為教徒,但若干年後,好些卻會相繼領洗。」他發現逾八成慕道者曾就讀天主教小學或中學,可見當年埋下的種子,經過二十或三十年後會發芽生長。

他說昔日於余振強紀念第二中學擔任宗教倫理科老師時,有一深刻事情:「有學生因面對家人患病,即使沒有任何宗教信仰,也要求我陪他到聖堂祈禱。」他選擇當學生的同行者。

教育——與學生同行

香港鄧鏡波書院的辦學團體慈幼會重視青年靈性與信仰培育,以及福傳,他說:「學校每逢週一、三、五在上課前舉行感恩祭,讓公教同學或對天主教有興趣的同學參加。」

談到自己服務經歷,他說母校給予他機會服務,讓他愈來愈積極參與教會。他直言,七、八歲領洗的時候不太了解天主教,中一時入讀也不敢承認自己是教徒,直至中三加入輔祭會,多了機會參與彌撒,加上學校舉行很多宗教活動如避靜等,他開始肯定自己的教友角色。

陳永堅說中六是他的信仰轉捩點:「當時鄰座的基督教同學經常問我,為何天主教徒要拜聖母、辦告解,我惟有不斷尋找答案。」後來他加入了聖母軍,念教育學院時亦加入天主教同學會,積極參加信仰講座,以認識聖經和禮儀,在堂區亦加入禮儀組、堂區議會,並修讀教理班準備擔任宗教科老師。

教學以外,他善用餘暇服務教會,與教理委員會一起培育傳道員。

他說,教理班培育有志擔任宗教科老師的人成長,上課形式包括實習及個案研究:「我在他們身上和相互鼓勵下,學會了很多事情。」

最近,他亦忙於教友年專責小組籌備十月底至十一月初舉行的「華人交流大會」,香港代表會與來自不同地方的華人分享他們的工作範疇——例如送聖體員、善別小組成員等。

他認為教友年幫助信徒增強身份認同外,「成聖自己、聖化他人,及轉化世界」的目標亦豐富了他們的信念。他指隨著領洗人數增加,信徒更積極去接受培育和回應召叫,他鼓勵信徒回應普世教會於本年十月開展的「信德年」,讓信仰更活潑,用不同方式見證信仰。

陳永堅全家都是教徒,太太也是堂區培育組成員,他說家庭對培育信仰相當重要。「自孩子出生,我們堅持每星期參與彌撒,亦謹守教會節期,讓信仰成為生活的一部份。」他女兒在彌撒中心任司琴;兒子每到外地旅行時,總會尋找教堂參加彌撒。

回顧自己的信仰路,他說自己從一個不太敢承認教友身份的初中生,到現在積極履行培育教友的責任,他看到天主在不同階段配合他的步伐予以帶領。他喜歡以真福若望保祿二世的座右銘「不要怕」自勉:「當有困難時,不要怕,全然交付,天主自會看守。」(鄒)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