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傳情也能載道

刊登日期
2012.06.29

(本報訊)有學者指文學作品所表達的情,能夠培養人追求更高的價值,以至宗教情操。他們鼓勵大眾細味文學作品。

本屆香港文學節以「情繫筆墨間」為主題,文學節研討會講者之一、作家朱少璋博士說,文學作品的情既發乎作者內心,也能夠感染別人去追求更高尚的價值和情操。 他六月二十一日對本報說,「文學作品本身具備社會功能,有教化和教育作用」,文以載道也不一定沉悶。

朱少璋的散文集《灰闌記》及《隱指》曾分別獲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散文組雙年獎及散文組推薦獎。他指作家對情的體會是寫作題材,他自己便從親情取材,近年亦結合中國文化。他說文學作品不是只追求藝術形式,也要有豐富的內涵。

他說文學創作是雙向的,也要有好讀者,不過目前大眾一般只留意「市場」提供的新讀物,而非像以往般對特定作家或作品有所期待。對於培養好讀者,這位浸會大學語文中心高級講師說,教師可為學生提供好的「書單」,分享他們未接觸過的文學作品。

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助理教授黎子鵬說,文學與宗教相輔相成,在中國文學中,宗教思想往往透過通俗故事加以表達;生死苦難題材亦為文學作品賦予超越的價值。

他六月二十二日說,明代小說《西遊記》以精采的歷險故事比喻在宗教修持上克服心魔的過程:「那些妖魔可以是人要克服的心魔......孫悟空的故事比喻人追求本心,豬八戒反映人克服慾念......。」

研究文學與宗教的黎氏譯有《屬靈友情禮讚》及《晨光喜露──聖經與生命的反思》兩部古、今作品,他說不少宗教作品具備文學幅度,稱《屬》雖然說的是古人的交友態度,但也有現代意義,提醒互聯網時代的人重視人際交流。(鄧)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