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推動心靈教育

刊登日期
2012.07.13

(本報訊)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於六月三十日舉行「心靈教育——學與教的終極關懷」計劃分享會,有導師指出,透過心靈教育,教師可成為青年的同行者。

「心靈教育」計劃學校發展主任張仕娟在分享會上說:「心靈教育首要是讓人停下來,從靜中學習聆聽自己、聆聽他人、聆聽世界,以至聆聽大自然或上主的聲音。」她表示,教師在推動心靈教育時,要先了解個人需要,才能感染學生,「心靈教育容易觸動人的內心感受,成為學生的同行者。」


張仕娟強調,學習心靈教育,教師需要不斷重複練習,否則學生難以明白心靈教育的精神;為此計劃於本年二月舉辦教學試驗,由教師自組試教。

她解釋:「試教可互相觀摩和提點,提升自信心。」張仕娟說,簡單如靜默練習,帶領者引領呼吸時要留意節奏,才能與參加者一起投入靜默當中。

中大教育學院院長梁湘明教授開幕禮上說,現今教育多著眼於學生的成績,關心公開考試中多少人能升讀大學,但他認為「教育需要靈性文化的滋養,使學生在心靈上得到豐足。」他認同心靈教育能幫助學生了解個人的不足和限制,使人擁有愛、關懷、公義的內涵。

該計劃的特約導師方濟會伍維烈修士於會上建議中學老師採用基督宗教的三個古老靈修傳統,包括本篤、方濟及依納爵靈修,讓學生體驗不同的靈修方式。

「心靈教育」計劃下,於二O一O年出版的心靈教育資料冊《靈修學方濟》,讓學生經驗方濟靈修;伍維烈修士剛編撰的《靈修學本篤》,是以六世紀時本篤的《本篤會規》為基礎,以具體的靈修方式,學習從聆聽、靜默、朗讀經文等靈修操練,同時認識本篤隱修士生活。

觀塘瑪利諾書院宗教科教師周玉?表示,在學校推動心靈教育,可令心靈感到倦怠的教師得到支援,平和心情;教師亦可與學生分享心靈滋養的經驗,這對學生有好處。(高)

 



心靈  教育  人生


《建造「心靈文化」校園的學與教》一書從「心靈教育」出發,與關心教育和下一代的讀者一起思考「教育」的本義和實踐方向。

書中學校參與了中文大學「心靈教育——學與教的終極關懷」計劃,借此機會分享推動心靈教育的經驗。

「在我們傳統的教育範疇裡,我們談生命教育、生死教育、品德教育、愛的教育、創意教育??唯獨就是沒有人談『心靈教育』。」關俊棠神父在書中指出,期望此書能補足學校對「心靈教育」的缺乏,讓學生學習自處、人生、大愛等範疇。

全書分成四部分,包括心靈教育的理念;闡釋有關心、靈、心靈、靈修、心靈教育和宗教的意義;經驗分享;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這些學校,透過茶道、覺醒午膳或覺醒漫步等方式,讓學生培養靜的態度、提升學生的耐力和品行。(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