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書店來港開業
(本報訊)來自台灣的「誠品」在香港開幕,負責人指書店不只是售書,也負起推動文化的使命。事實上,本地書店亦一直透過不同方式接觸讀者分享理念。
誠品副董事長吳旻潔於香港店開業前對傳媒說,書店本身具備人文關懷,應給予讀者全人照顧,「藝術是分享幸福的最佳媒介」,書籍亦裝載了相關內涵。她認為書店不應把讀者視為消費者,視為整全人的去照顧。事實上,台灣誠品在醫院和大學亦開設書店,滋養人的心靈。
她強調誠品不只是書店,也是推動文化與創意的產業。她坦言,誠品在台灣花了十五年才轉虧為盈,過去透過售書、每年四千五百場的文化活動、開辦課程提升閱讀和文化風氣。她說香港不只有金融地產,文化也相當豐厚,誠品可以作為香港推動文化的平台。
誠品香港營運總監王珀琪說,他們透過舉辦不同活動推動閱讀和文化,並邀請文化界人士及藝術家等主持活動,如歐陽應霽和梁文道等文化界名人。她指坊間的調查反映香港人絕非疏於看書,更看文學作品和小說。
聖保祿書局的李恩美修女認為,媒體和書籍能夠傳遞正面價值,聖保祿孝女會便透過出版工作和書局福傳。
對於輿論指誠品的巨大規模或衝擊本地小書店,李修女認為誠品對她們影響小,她指坊間書店針對普羅大眾,公教書店售賣市面較少售賣的天主教專書,兩者市場定位不同。
她八月十六說,外人難打入天主教市場,但公教書店本身同樣難擴展市場,事實上公教書店需要貼近教會生活需要,以及多接觸讀者。
她說書局回應培育趨勢,推出《Saint Paul Daily Missal》作禮儀培育及幫助讀者祈禱,以配合香港教區於本年將使用羅馬彌撒經書新英文譯本。
聖保祿書局門市遷到太子始創中心四年,她說不少讀者有興趣了解天主教和人生哲理,修女便藉此機會跟他們福傳;修女每週到堂區和教會團體舉辦書展,以擴大讀者群。
談到坊間書店處境,序言書室負責人李達寧八月七日說,文化風氣和讀者對時下議題的求知慾,促使他們看書,書室亦舉辦活動與讀者一起探討文化現象與哲學。
李達寧亦認為誠品對小書店影響未必大,序言以集中售賣哲學、文化研究和社會學書籍為定位,他說近年社會運動再興起,提高了相關書籍的閱讀受歡迎程度;副學士課程的開設令更多人接觸學術書。「二OO五年起社運有很大進展,前線參與者作相關研究及借用外國講法,便需要參考書籍。」他認為香港人於O三年「沙士」後重新審視文化與生活價值,更關心社會——進而讀書。
李說,序言亦舉辦文化研討會,題目涵蓋藝術、戲劇與社會學等,他認為這類活動亦是網上書店所不能做到的:「本地書店不是近年才舉辦文化活動,在互聯網未普及的時代,青文書室(已結業)也透過活動發布文學消息。」他說書室最近有文學書成為最暢銷書之一,也是受惠於讀書會活動。(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