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式服務學習 推動福音精神

刊登日期
2012.10.05

課程改革提出了「其他學習經歷」這一學習範疇,並佔有相當學習時數,如高中便規定學生三年內,須參與四百零五小時。這些學習經歷包括:德育及公民教育、社會服務、與工作有關的經驗、藝術發展和體育發展等,旨在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

彩虹村天主教英文中學(下稱彩天),就善用了此範疇的學習時數,推動名為「始終有彩虹——『生命馬拉松』學生體驗服務計劃」。本期將集中介紹此計劃的內容、意義和價值。

彩天為何會有推動此計劃的念頭?時任副校長的朱蓓蕾分享說:「在五、六年前,學校已開始有系統地,記錄學生其他學習經歷的學習時數,但發現學生往往只為完成範疇要求,缺乏參與的意義。而老師們參與香港中文大學的『心靈教育:學與教的終極關懷」研究』計劃,有一次跟隨關俊棠神父到台灣交流學習時,參考了當地曉明女子中學推行生命教育的經驗,於是觸發了我們推動這項計劃的念頭,希望能學習台灣作一個六年一貫的系統性學習計劃,貫穿整個服務學習範圍。」

「我們訂定此計劃是具有不同層次的,由個人到家庭,再到社區,最後是世界。」朱蓓蕾表示,這項計劃主要是中一至中四全校性參與,而到了中五及中六則提供境外學習經驗,讓有興趣的同學到台灣交流學習以及到內地農村探訪。中一會從個人層面開始,利用饑饉餐讓同學感受和了解貧窮。由中二開始會將經驗逐步擴展至家庭,至中四則會到社區,讓學生在仁愛之家擔任服務工作。

教師徐啟昌補充,學校參與「心靈教育:學與教的終極關懷」研究計劃時,訂定了「遇、抉、行」為核心思想。「遇」是來自聖本篤靈修,指內心的對話和與天主相遇的經驗;「抉」則是依據聖依納爵靈修,在對話後進行抉擇之意;「行」是來自聖方濟,表示從行動去實踐福音精神。因此,學校在引導學生成長時,除了對人的服務外,也同時注重與自然的關係。

談到此計劃的成效,朱蓓蕾舉例說:「好像溫泉蛋活動,有些學生填寫感想時說,活動令自己發覺原來保護雞蛋是很難的,正如媽媽管理自己也是件不易的事。自己有時會好像雞蛋般,又脆弱又不聽話。」徐老師亦舉了另一個例子,「在中三級別『歲月印記』活動中,學生被分成小組到社區探訪獨居老人,也為他們作訪談,然後寫成文章。當中一個組別分配至探訪一名九十四歲婆婆,原本我們計劃第二次探訪會安排禮物,他們卻自發地第一次就買了水果。到第二次,他們考慮到拿米上樓,對長者是很沉重的負荷,提早一星期就選定了買米作為禮物。結果,婆婆卻在第二次探訪前去世。同學感到很失落,但我們也與這組學生作跟進。他們在感想中表示,感到生命無常,今日存在,不代表明天也同樣存在。我們認為這次經驗,令他們能深刻地反省生命,並產生一種迫切感,讓他們明白珍惜時光的重要。後來全級也知道此事,我們亦安排了這組同學在計劃的嘉許禮中,與全級同學分享這次經歷。」

當然,在全校推動此項計劃的過程,其實也是摸著石頭過河,而且涉及層面廣,自然遇到不少困難。朱蓓蕾便分享說,班主任老師對計劃認同程度參差、學生需要預備公開試、學生寫歲月印記的文筆有待改進、以及仁愛之家由於環境限制每次只能容納二十名學生參與等,也是遇到的其中一些難題。但老師看見學生在計劃裡的成長和受觸動的經驗,也認為值得付出。而且此計劃理念能配合校訓「懷著希望,迎接救贖;培育同學,救援他人。」,相信亦是一種有效的另類福傳方式。

筆者希望藉是次專訪,讓各位教育同工思考,在教育改革中,確實是「危中有機」,只須善用空間,自然能運用各種機會,配合適當的學與教策略,使天主教學校的精神和使命,滲透到學校各層面裡去。
 

體驗式服務學習安排:

中一(個人):學習貧窮、饑饉餐

中二(家庭):溫泉蛋、心意扇、家庭約章

中三(社區):歲月印記

中四(社區):仁愛之家服務工作

中五及中六(國家/世界):台灣及內地農村探訪

 

 

  • 曾家洛、劉卓輝撰文╱教育學院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點亮心靈」系列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