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圍明愛樂勤學校

刊登日期
2012.10.12

(本報訊)位於天水圍的明愛樂勤學校,新學年繼續透過多元協作模式,開放校園,讓區內人士與校內的智障學童接觸,了解這些學童的生活,建立共融社區。

該校校長伍國雄博士九月二十日指出,由於天水圍社區設備不足,自遷入後便開放校舍,讓附近的社區單位借用,如援助失業者的志願團體、婦女舉辦手工藝,話劇社等,促進學校與社區融合。

伍國雄表示,以往特殊學校為避免學生逃離校園發生危險,多採用封閉式管理,「其實學校可選擇局部時間開放,好處是讓智障學童增加與人接觸的機會,亦令外間人認識他們。」

去年,該校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推動為期三年的「螢亮生命」計劃,為中小幼學生,以及特殊學校的學生,推行生命教育。伍指出,透過逆向融合教育,讓來訪者認識接受特殊教育的學生,成為另類的生命教育,讓健全人士反思生命的意義。

負責「螢亮生命」計劃的教師陳慧芸說:「一般學生到來參與共融活動,認識智障學生所面對的生活障礙,感受他們對生命的態度,了解其家長如何辛勞地照顧子女,這種種都足以令來訪者思考生命。

計劃安排其他學校作一次性或持續性到訪,參加者親身體驗智障人士的起居生活,如以口或腳畫畫、以輪椅代步、以單手製作食物等。

本身修讀社會工作的陳慧芸說:「健全學生與殘障學生相處時,明白到身在福中不知福的道理,學習珍惜所有。」

另一方面,陳氏認為智障學生與來訪者接觸時,從中可教授他們社交禮儀,如打招呼、握手等。早前學校與聖葉理諾堂聖雲先會一起製作月餅,然後帶同他們送給區內長者、精神病康復者及智障人士,她說:「送月餅也是服務社區,一般人以為他們只能接受幫助,其實智障人士也會關心社區,這是共享的概念。」

另一教師馮志文指出,由於經常有學校及團體來訪,很多學生已漸漸不怕陌生人,甚至會主動打招呼;學校亦設有不同的模擬場景練習,如居室、餐廳、廚房等,當帶他們外出時,便不會亂碰亂撞。

馮志文表示,校園開放令學生有機會跟隨義工參與社區服務,「有學生到長者中心服務時,獲長者的讚賞,面上即時流露喜悅的笑容。」

明愛樂勤學校於一九八一年創立,主要服務六至十八歲嚴重弱智的學童,部份亦有肢體弱能、弱視、弱聽、自閉症者。該校原先設於油麻地及灣仔,因應學校發展,二OO七年遷入天水圍。(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