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幼退休教師韓連山
(本報訊)韓連山早前絕食一百七十一小時,要求撤回國民教育科,令這位社運老將再次成為新聞焦點。他說近年社會問題源於政府不信任市民;同樣地,教育前途也繫於師生之間的信任。
反對國民教育運動中,三名青年絕食後,韓連山認為成年人有責任出手幫忙,便接力絕食。他慨嘆政府「與民為敵」,惟群眾彰顯了爭取的公義力量,當中更出現一群非常有水準的年輕人。「他們有理念、有組織、有堅持。」 他九月底對本報說:「我沒有想過會變成十二萬多人包圍政府總部的局面。」
這位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榮休英文教師說,當局二OOO年推出教師基準試,迫使一直只埋首教學的他投身社會運動,去反對不公義的政策。後來他成為了教協理事,協助教師爭取應有權益。
過去他三次絕食,頭兩次是為殺校及「超額教師」的原因,這次則為了青年,包括他教過的學生。他說在政府總部門外絕食期間,不同年代的學生都來探望,他親身在這「公民廣場」上展示了一課公民教育。「我讓一位習小提琴的學生上台,向在場集會人士演奏。他說這是自己最有意義的一次公開表演。」他說。
「我和慈幼會神父很合拍,所以在伍少梅一教便是二十七年。」回想教學生涯,二O一O年榮休的韓連山說,學校上下互相信任,讓他放心在這裡落地生根:「神父和教師互相包容和尊重,可以討論校政,教師亦有很多空間發揮專長。」慈幼會學校實踐預防教育法,他亦本著對學生的信任實踐教學理念。
「過往,學校裡人人互相信任,能快樂相處,這氛圍讓教師做到傳道、授業、解惑。」他說:「但現在政府每樣事情都要管,反映它不信任市民。」他說,回歸前,教育署只擔任意見提供者,與學校互相合作,官員相信學校和教師,教師亦做到專業自主,令其行頭受到尊重;回歸後,教育及統籌局(現教育局)所推行的外評、自評都是基於不信任的政策,干預學校內政。
韓連山強調,「信任」才能夠幫助青年成長,他亦信任自己的學生,不會對頑皮的先入為主:「如果你把青年當做壞學生去教,就不會教得好。」他說:「青年獲得信任,知道有人支援,才會願意接受新挑戰,走出安全區去闖。」
他說與學生在信任中平等交往,他們亦會坦白分享處境,他自言「救過」不少學生:「曾有學生半夜來電求助,說跟家人吵架,想自殺,我便出來見他,幫助他平伏情緒,後來事情亦解決了。」他說學生出事若沒有得到支援,就有機會走入歧途。「有時向青年出盡九牛二虎之力,好像對他沒有甚麼效果。努力未必看到即時成果,但終會開花結果。」他說。
他早前亦反對校園驗毒,認為先假定學生吸毒是欺負學生。他說「零陽性」的結果,反映驗毒計劃花了千萬元卻無疾而終。
談及爭取公義的心聲:「我也有寂寞的時候,尤其是想做一些事卻未獲得預期的成果。有人會認為我太激進,應該用溫和理性的手法做事;我不是不贊同,但在某個處境下,這不能達到效果。」他說相信自己的判斷,令他一直可以堅持為社會爭取公義。
對於這一代教師工作壓力大,他勉勵後輩既要充實自己,也要多參與團體,不單打獨鬥,在學校找一兩位可以傾訴的同僚:「也要訂立長遠目標,這便不會因一時的挫折而沮喪;而給同事或校長責罵也能夠處之泰然。」(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