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社高教總主任游新傑

刊登日期
2013.01.25

(本報訊)在明愛負責社區及高等教育服務的游新傑,去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卸下服務總主任一職,轉為該服務的顧問。在明愛服務三十二年,以此為終身事業,游新傑說只因認同明愛的教育理念:扶助弱勢社群,發展人的潛能。

一九七三年,修讀預科的游新傑在香港仔明愛專業及成人教育中心的夜校教英文,「學生年紀比我大得多,好些更已四、五十歲。夜校每晚六時半開課,至九時半結束,樓梯總是站滿人。」

一九八O年在羅富國師範畢業後,他沒有選擇在常規學校任教,反而成了明愛專業及成人教育的全職教師。

他解釋:「七十年代夜校很蓬勃,學生多是日間上班的工人,他們很珍惜受教育的機會,希望提升個人的教育水平及職業能力,我被他們的學習態度感動。」

最初十多年,游新傑在前線教學,看到不少學生真的因知識改變命運。他舉例說,一名日間做散工,晚上便在夜校修讀英專的學生很勤奮,為的是當警察。「為了他的前途,我建議他轉讀全科,後來他在會考的英文科獲甲等成績,並繼續進修,取得兩個學士及一個碩士學位,現在已是總警司了。」他欣喜地說,明愛提供的另類教育機會,讓學生能繼續自我增值,找尋人生目標和方向。

三十二年來,游新傑見證著明愛基礎教育及職業成人教育的發展,現在已發展至各項專業發展的高等教育;為配合時代需要,「明愛專業及成人教育」亦已易名為「明愛社區及高等教育服務」(社高教)。

後來,他從前線轉為幕後的行政工作,擔任社高教首席主任(行政),除了協助制定不同的教育政策及方向,主要就財政、人事、資源作估量及準備,如向政府申請教育經費;亦曾署任校長,支援院校的人事空缺。他說,十七年的行政工作,經歷過大大小小不同的挑戰。

「昔日發展教育事業較為靈活,但隨著教育普及,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大增,明愛在這方面需要更多資源,故在爭取政府資助時,須按照政府的要求,推動課程不及以往自由。」他說。

四年前,他出任該服務的總主任,管理逾四十所院校,亦協助發展兩所高等教育學院,包括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及明愛專上學院,前者已在將軍澳建立新校,後者剛獲政府批地建校,預計二O一六年落成,為天主教大學理念邁進一步。

明愛專上學院雖獲政府批地,但另一挑戰接踵而來,游解釋:「政府免息貸款三億港元給我們興建明愛專上學院,但建一所學校須花費七至八億港元,不足之數,須靠恩人幫助,但我相信能順利渡過。」

在權衡資源與培育學生之間,游新傑時常提醒自己要以學生的福祉為量點,管理工作是要協助學生全人發展。此外,為配合香港人口老化的問題,他認為未來的社高教方向,應將長者列入服務範圍,按需要提供特色課程。

雖然工作時遇困難,但他慶幸明愛深獲外界支持,即使政府的撥款不足,但每次也有人願意出手幫助,使明愛的教育理念得以順利推行。「曾有逾十名弱聽學生報讀毅進課程,需要添置助聽器以便學習,這些額外經費也在有心人幫忙下得以實行。」

退下火線,游新傑本年會到澳洲與家人團聚,「家人早於一九九九年移民澳洲,現在兒子取得博士學位,在大學進行科研,女兒則是心理學家,我很感激太太的支持,她讓我安心地留守在明愛教育的崗位。」

多年的人生經驗,游體會到凡事要有愛,才能成就不同的事,他說:「從事教育若沒有愛,如何陪伴學生?家庭沒有愛,如何令家人幸福?一切也要在愛內,並付諸實行,我很幸運在過去三十二年中,在明愛感受到愛。」(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