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校園推動環保

刊登日期
2013.04.19

(本報訊)隨著社會的環保意識與日俱增,不少校舍開始善用天台設計,以節約能源和綠化環境。

中文大學建築學院三月二十五日假中大綜合教學大樓天台舉行「耕讀.建築」收成禮,以師生的農耕經驗帶出以大自然運作模式為依歸的環境設計概念。

天台綠化是現代環保建築物設計的常見元素之一,建築學院本年一月中開始,與香港永續栽培學院合作,每兩星期舉辦永續栽培工作坊,參與師生在新落成的綜合教學大樓天台上種植蔬菜,並利用廚餘作有機堆肥。

中大在設計綜合教學大樓時,已計劃在天台進行農耕,故天台花園的泥層有足夠深度栽種多種植物,是次師生的農耕經驗展示出可持續設計概念。

「永續栽培」包括永續文化及永續農業,是以照顧地球、照顧人類、依循大自然運作模式的環境設計方法,從中啟發及帶領人類重新認識大地,反思既有的生活模式,發展人性化及永續的生活空間。

至於香港大學的百周年校園,亦剛於一月獲美國綠色建築委員會頒發新落成建築物最高的「鉑金級」認證等級,符合該會所訂的節約用水、能源效率、室內環境質量和創新設計等六項環保指標。

港大百周年校園環保建築特色包括風力發電﹑太陽能板﹑節能幕牆﹑冷凍水儲存系統,以及廚餘分解系統等。

公教學校校舍
加入環保特色

除上述兩所大學外,本地一些天主教學校的校舍亦開始採納環保設計。其中「環保示範學校」聖言中學,校舍透過裝置不同的節能及環保設施,為學校節省能源,並配合教學向學生灌輸環保概念。

天主教善導小學亦在校內進行一系列環保措施,該校早於十年前已在天台設有空中花園,為學生提供耕作的平台。該校生活教育組主任李家慧四月八日對本報說,透過耕種,培育學生愛護大自然、珍惜資源,明白農夫的辛勞,要付出汗水才有收成的道理。

李家慧表示,自二〇一一年十月起,學校開始收集廚餘,由課室環保大使把學生剩餘的食物集合到操場的廚餘收集箱,再由「環保小先鋒」負責分類、計算重量及灑上發酵粉,一個月後便可用作肥料,「利用廚餘堆肥,減少廢物源頭之餘,亦不須花錢購買有機肥料,培養學生不浪費的習慣。」

她稱,教師會在不同課堂帶領學生到天台作田園寫生或舉行宗教活動,既可欣賞美麗的自然環境,亦分享自己耕作的成果,令學生學習中國傳統不浪費、善用資源的美德。(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