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學制下中學生的心聲

刊登日期
2013.04.26

經歷了第一屆文憑試的學生,相信他們都已經有了升學、就業或發展方向。有關當局對新高中學制及考試模式自去年底展開了檢討工作,老師們都在不同渠道發表了不少意見,但對於最備受影響的學生,搜集他們意見的工作卻未見積極。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的中學駐校社工便邀請了一群過來人發表意見,當中有些正就讀副學士或大學課程。

席上,他們認同「其他學習經歷」可以擴闊視野,但升大學的面試令他們明白到「其他學習經歷」只需數量達標,讓考官知道你會努力完成目標就行了,對升學的實質幫助不大。他們更明白到只有義工服務、公開比賽、領袖訓練三個項目是較為重要。難怪現時的學生都集中參與這三方面的活動,為的不是學習,而是令自己在這方面的表現不會妨礙升學,對於課程的精神——「協助學生在全人發展上培養終身學習的可持續能力」——似乎有點沾不上邊際。

對於「校本評核」,與會者的討論最為激烈。他們認為校本評核增加了他們很大的工作量,影響了溫習和參與課外活動,而最令他們洩氣的是,他們的成績並不會被發放。不過,他們都欣賞通識科的「獨立專題研究」,可讓他們就著一個議題作深入研究和認識,但卻令他們感到異常吃力。其實以他們成長的階段和能力來說,能設定探討的議題,蒐集及組織不同的數據及資料,作出分析,再審視不同的觀點,然後匯報探究結果和撰寫探究報告,實在有很高難度。他們眼見不少同學由於蒐集的數據及資料未能支持他們所擬訂的議題,要拉倒重來,浪費了不少寶貴的時間。

此外,他們更體會到中英語文能力是決定他們升學的最關鍵因素,如果他們從小已有良好的語文基礎,對自己的升學方向清晰,再配以不同的學習經歷和善用自己的成績去搭配,便能爭取到較佳的升學出路。

誠然,以上的同學可算是這個考試制度的成功者,聽罷他們的意見,不難感到他們的考慮非常實際。他們坦言,在大專資助學位有限的大前題下,文憑試就是篩選的工具,令他們不得不以獲取高分為唯一目的。有關當局可要好好思量了!

 

  香港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