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中學校慶教育研討會

刊登日期
2013.05.24

(本報訊)德蘭中學於五月十一日舉辦三十五周年校慶活動——教育研討會,反思新學制給學生與教師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多間本地中、小學校長與教師參與研討會外,澳門培道中學與浸信中學、台灣大業大學亦派員出席。

活動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的主題演講,嘉賓香港大學教育學院講座教授程介明先回顧香港學生在「2009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與「全球學生閱讀能力進展研究2011」的表現名列前茅,足證教育改革的成效。

程介明教授再追溯一九九九年啟動教育改革的背景,是教統會因應當時社會出現如家長不滿學校、教師不滿學生、僱主不滿本地畢業生等的情緒提出「教育目標」這疑問,而最後得出的共識是「社會變了」。

他從不同角度闡述二十一世紀後社會的急遽多變,包括學業不等於就業;人一生會不斷轉工、轉行;舊式工種消失,個體創業增加;新型工作形態需要頻密的人際交往;凡此種種,令傳統冀盼考試成名、仰賴一技之長的想法,再無法適應後工業社會的要求。

程介明表示學校教育的主軸應是「學習」,而學習過程要蘊含五個元素,包括意義(meaning-making)、建構(knowledge construction)、經歷(learning through experience)、群體(learning social cognition)及協作(collaborative learning)。

他指出,二十一世紀的學生,必須「學會學習」,但學習不是知識的吸收,而是知識運用能力的培養;培養出的基本素質包括人際關係(human relations)、道德操守(moral & ethical standards)、創新能力(creativity)與社會責任(social responsibility),也正是中國人一向提倡的「德、智、體、群、美」五育。學校教育目標是把學生解放出來,引導他們成為自主的終身學習者。

第二部分為分享會,教育局常任秘書長謝凌潔貞帶領多位同工,加上保良局李城璧中學中史科科主任張志義博士、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通識科教師許承恩、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健康教育及促進健康中心健康推廣主任盧兆姿等,分別與各科前線教師互相切磋。

其中英文科的主題為「Life is a Drama」,展示如何在正規課程與課外活動引入戲劇教育元素,以提升學生的綜合英語能力;而中文科和通識科則從文憑試中學生的表現,重新檢視課程調適與教學策略;數學科介紹課程為本語言支援計劃,中史、綜合科學與資訊科技三科交流編寫校本教材心得;最後,宗教與健康教育組各就營造校園宗教氣氛與建立校園健康生活兩大範疇作分享。(教)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