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裡尋祂】休息和反省的時刻〔作者︰周守仁樞機〕

刊登日期
2024.08.30

共用圖片/檔案 - 眾裡尋祂在上一篇文章(刊於2024.08.04 4198期),我提及容讓有空間和不確定性的重要之處。而當我寫這篇文章時,則快要結束離港幾天的小休之旅,給自己一點必要的空間。我能夠睡多一點,享受另一種文化環境所能提供的,最重要的是,我非常感謝旅途中開懷的笑聲、要好的同伴以及悠閒的反思時間。

睡得多不一定可以睡得好。大家大概會明白,要能夠放鬆、睡眠和祈禱是需要時間的。緊張的內心世界,會需要時間才能轉化為平靜祥和的聖所。無論如何,在旅程最後幾天我睡得更長時間,休息得更好。我為此而感恩。

我的代子非常體貼地安排了這次短途旅程。在幾日之內,我就能夠與湖泊、樹林和山嶺連結起來。當我的思緒和心靈重新與大自然連繫起來時,身心也感舒暢。的確沒有任何事物可以取代大自然的整合力量,這也許就是上主創造自然世界後才創造人類的理由。

我們是上主整個創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意味著我們不會、也不可能獨立於受造界的其餘部分而存活。為何我們會認為可以為求進取而去剝削大自然,卻又可以避過災難性的後果,這根本毫無道理可言。我們只是在自欺欺人,其實這是判處後代,要他們加速滅亡。

我們只需要留意當都市人遠離大自然時,精神困擾個案便有所增加,增幅令人憂慮。因此,對於政策制定者和我們來說,保護自然環境至關重要,要增加人均可負擔的生活空間,並會在社區內引入更多本地植物,綠化環境。

這可能意味著商業發展的地方會減少,但並不表示人均生產力會下降。當社區享有更好的精神和心理健康時, 可以想像的是居民的生產力和生活質素也會相應地提高。

當然,生活質素不會只是享有更好的自然環境或更大的居住空間。它還需要一種生活文化,好能認真地培養出相互尊重的人際關係,也需要能促進心理與靈性健康和社會福祉的宗教信仰。生活質素也關乎到,既鼓勵團結又尊重多元;透過正向誘因、而不是基於恐懼的法律制度去維護公民自由;賦予人民——特別是年輕一代——積極的人生觀和充滿希望的未來。這清單還可以寫下去。

以上這些是我們在香港的生活經驗嗎?很可能並不是所有這些價值和願望得以落實。在我們個人和集體層面的確有改善空間。但整體來說,香港仍然是個安全宜居的城市,有著本身的魅力。

可惜的是,我有身在海外的一些朋友和相識的人被告知,為遊客而言香港是不穩定和不安全的,本地的公民自由也嚴重地受到限制。在過去兩年以至最近的行程中,我都遇過這類負面的陳述。我不肯定國際社會對香港有這種印象的確切成因。但它絕不是準確地描述著香港。

就如我一直對那些擔心香港的朋友和相識的人、包括天主教會領袖和平信徒所說的話:「請你們親自來看看香港究竟是怎麼樣的。」同樣,我們也應該親自去看看別人是怎麼樣的,而不是只依賴那些出於某種意圖的言論。起行、會面,察看。給你們本人休息一下,反省一下。


* 本專欄每月首主日由周守仁樞機執筆,其餘主日由四位副主教(夏志誠輔理主教、蔡惠民神父、甘寶維神父、陳永超神父)輪流執筆。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