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有聖堂】聖方濟各堂合中西建築 陳設顯示聖人方濟各之美(下)

期數
3995
刊登日期
2020.09.11
主曆
主曆 2020 年 09 月 13 日 常年期第廿四主日

按圖放大

(本報特稿)聖方濟各堂座落深水埗石硤尾,本年剛好是聖堂落成六十五周年,要介紹此堂區之美,主任司鐸譚永明神父說:「進入聖堂,看到建築師在有限的資源下,建造出一個寬敞與廣闊的祈禱空間,讓人感到寧靜與平安」。

建築物設計中西合壁,圓拱型大門,正門上方以隸書寫有「天主堂」三個大字,由地下大堂順著旋轉樓梯上一層進入聖堂前,會先見到堂區主保聖方濟各像(St Francis of Assisi,現常譯為聖方濟)。譚神父說,「凝望聖像時,會感到聖方濟各是屬靈和祈禱的人」,聖人手持翻得陳舊的聖經,舉目向天,以示他一直聚焦在天主。

由聖堂入口望向祭台,靠近祭台的圓拱上見到共有四十九個十字架(聖經中四十九是七倍的數字,也代表圓滿之意),每個十字架由五個圓點組成,代表主保聖方濟各的五傷。譚神父又說:「在聖堂偌大的空間,看不到一根柱, 也沒有橫樑,建築師錢乃仁把樑柱全都藏起來,把所有注意力引到祭台前方。」他說,聖堂的空間讓前來祈禱的人,感受到主的臨在。

建築設計展現方濟五傷

另外,祭台後方,有意大利都靈(T u r in)藝術家Ducato的三幅彩繪玻璃,中間最大的一幅繪畫方濟各擁抱著被釘十字架的耶穌。譚神父解釋,畫中展現方濟各為耶穌的苦難而感到難過,而耶穌則把手放在方濟各肩膀以示對聖人的安慰。

另外兩幅彩繪玻璃,一幅畫上三位婦女,包括方濟各首位女門徒聖佳蘭;另一幅是方濟各的門徒,也配上動物,展現《太陽歌》內容,讚美天主的創造。

譚神父說,建築師把西方技術糅合中式元素,樓梯牆身用上五十年代盛行的水磨石、圓拱形窗門、窗花、彩色玻璃、走廊欄桿等也呈現多個十字架,極具宗教色彩。

1953年,石硤尾發生木屋區大火,令五萬多人失去家園,政府後來興建多個徙置區,教區這時候開始在災區附近建聖堂及學校,傳教同時亦服務社區。

譚永明神父形容聖方濟各堂是區內的地標,聖堂鄰近大埔道的起點,連接石硤尾街;附近的界限街、青山道等,也是往來公路的重要位置,昔日未填海,深水埗有碼頭來往港島。

譚神父說,堂區與寶血會甚有淵源:深水埗一帶的教友以前到區內寶血會會院的寶血堂參與彌撒,直至50年代獲政府於現址撥地興建聖堂,終於在1955年12月24日聖堂落成啟用。當年堂區啟用後接管了寶血堂。多年來堂區的牧職修女都由寶血會修女擔任,直到四年前寶血會李月香修女安息主懷,礙於人手短缺,修會才未有再派遣牧職修女到堂。

01 在聖方濟各堂看不到柱和橫樑,祭台上的三幅 彩繪玻璃刻畫了聖方濟各事跡。
02 聖方濟各堂正門
03 主任司鐸譚永明神父
04 聖堂入口以中式設計
05 堂區主保聖方濟各像
06 祭台後方的彩繪玻璃繪畫出方濟各與他的門徒。
07 昔日的聖方濟各堂外熙來攘往。
08 60年代的宗教活動,由陸之樂神父主禮。
09 沿著旋轉樓梯走上聖堂

 

‧ 編輯 KC / 採訪 Connie Ko / 設計 Mike Chan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